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正文

专业设置

机器人工程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作者:  点击:

机器人工程专业

(一)专业综合信息

1、专业历史

成都大学的机器人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2021首次招生,依托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发展而来,旨在适应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业需求。该专业课程涵盖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自动控制等核心内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并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配备工业机器人、智能车等设备。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与成都本地科技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学生参与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oboMaster、智能车竞赛等赛事并取得一定成绩。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该专业进一步强化与区域产业的对接,深化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提升科研与产业服务能力,培养应用型机器人技术人才为西部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建设成果

2025年,成都大学在全球排名位次提升了50名,目前在中国内地排名位于202名。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成都大学自动化专业所属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世界排名第101-150名(中国第37-57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成都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117名,等级为B。机器人工程专业所属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拥有4个国家级、6个省级学科平台、研究中心及实践教学基地。

3. 优秀教学成果

机器人工程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个省级一流课程及1个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教指委规划教材,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立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创新实验项目1项,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

(二)师资条件

机器人工程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专任教师总人数44人,其中博士35人,占比79.55%;硕士9人,占比20.45%;

职称结构教授3人,占比6.81%;副教授19人,占比43.18%;讲师22人,占比50%。

双师型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35人,占比80.70%,均具有企业研发或工程实践经历。

优秀教师自动化系包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1名,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1名(连续四年),中国高被引学者1名(连续3年),全球首届高排名学者1名,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1名,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1名,成都市教坛新秀1名,博士生导师2名、研士研究生导师35名,IEEE PES 绝缘材料分委会常务理事1名。

授课情况教授/副教授授课率100%,核心课程均由副高及以上级职称教师主讲。

(三)人才培养质量

1.学生就业情况

机器人工程专业2021年首次招生,2025年迎来首届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暂未公布。学院聚焦人才培养高质量显示度不够和高质量就业不显著、优质生源少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抓手,通过创办专业特殊人才特训营、针对性培养培训,强化学科竞赛能力,就业指导关口前移、开展党员教师考研就业指导帮扶等推进高质量就业以及扩大院校签约、宣传活动提升优质生源报考率等举措,稳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保障学生就业,提高高质量就业率

2.考研情况

2024年机器人工程专业考研报考人数32人,报考率55.17%,录取人数14人,录取率43.75%。其中2人被211/985重点院校电子科技大学、海南大学录取;12人被重点本科院校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大学录取。

3. 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面向成都市“5+5+1”产业发展需求,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以“以本为本、校城融合,推进四个回归”,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政企校城’融合,服务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理念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行“E先生”计划、“第二课”科创工作室、电子创意协会、学长课堂、PCB大赛、光立方大赛、电子创意大赛、党员义务维修队、E先生成长赋能等特色活动,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2022年获得B类以上赛事342023年获得B类以上赛事奖项36项,2024年获得B类以上赛事奖项16项。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机器人行业需求,围绕智能制造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产业升级需要,掌握数理、力学、电学、机械、控制、信息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毕业后可在制造行业从事机器人与 智能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技术发展,融会贯通数学、物理基本知识和机器人领域专业知识,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2:能够跟踪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工程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等工作。

培养目标3: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培养目标4: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及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培养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适时更新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毕业要求

1.相关知识

掌握从事信息、控制、感知等工程技术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恰当表述中;

1.2能针对一个系统或者过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的方式求解;

1.3能将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的方法用于分析、判别过程的极限和优化途径;

1.4能用专业知识,通过模型比较和综合,优选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完成系统的设计和计算。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理论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器人及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2.2 能基于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3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会通过分析文献寻求可以替代的解决方案;

2.4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证实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智能感知、机器视觉、伺服运动控制、导航与规划、智能控制等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创业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根据设计需要确定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

3.2能够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评价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3能够针对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仿真、实现及调试

3.4在硬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具有优选和创新设计意识。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器人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与实施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多方面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运用科学原理,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实验方案;

4.2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

4.3能够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机器人系统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能够使用机器人工程专业领域的仪器设备、专业软件、可编程器件;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专业软件和可编程器件对机器人进行过程设计、流程优化和设备选型;

5.3能够针对特定的对象,使用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其解决方案进行开发、模拟和预测,并理解其局限性。

6.专业(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机器人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机器人专业工程实践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能熟知本行业的各项政策法规,能准确认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2能够理解工程对客观世界的影响,理解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降低工程负面影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机器人工程和智能控制的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7.2针对实际工程项目,能够判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机器人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与机器人工程实践相关的人文、历史、环境、法律、安全、伦理等知识,具有人文科学素养;

8.2 具有客观公正、事实就是、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

8.3 理解工程师对公众安全、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较强的协作、组织和管理能够力。

9.1 能够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成员合作开展工作;

9.2 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

9.3 能够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

10.沟通

能够就机器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正确、规范使用工程术语撰写技术文档且格式或字迹工整;正确、规范绘制工程图纸,并能以书面方式就复杂机器人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10.2能够通过阅读和交流,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

10.3能就专业问题,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文字的表达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机器人行业所涉及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能够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协调包含多学科的工程项目进程;

11.2能综合团队成员意见进行决策,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够力。

12.1 正确认识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

12.2 了解终身学习的方法,具备通过学习不断提高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成都大学

Chengdu University, Shiling Town, Longquanyi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邮编:610100 © 2020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