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军与Thunde Bolt(雷电)团队
张修军,男,民盟盟员,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成都大学成龙谷B区副主任,系统分析师(计算机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计算机高级),成都市特聘科技创业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图论与组合优化,曾赴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进修学习。2018年荣获四川省教育厅“五四青年教师模范”称号、2019年获成都市“师德标兵”称号。
随处可见的他
在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厅,你很轻易就能发现“他”——橱窗里展示的奖牌上、荣誉墙上的照片里、张贴的获奖项目指导老师栏……他的名字和身影高频出现,他就是张修军老师!
长距离巡航无人机、果园驱鸟、解决大货车视觉盲区的系统、为水果套袋的自动化履带机器人、智能垃圾车……他指导下的团队,学生提出稀奇古怪、好玩实用的点子从想法变成了现实,从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智能软硬件,解决了现实“痛点”。从对学生进行创意思维引导、开发过程指导支持,到参与竞赛“收割”奖项,他全程在场,守护学生的成长。
学校第十教学楼10515(智能硬件竞赛团队)和10513(服务外包竞赛团队)是他指导的两个团队工作室。在这里,奖牌是最稀松平常的,以至于摆放桌面、高台到处都是,稍显随意。他挨个介绍历届学生团队的作品,从实用价值、技术难点、参赛经历……语带骄傲,但当问起这个项目具体是哪些同学负责时,他只能面带愧意感叹:“太多,记不清楚了!”。谈话间他突然在一堆物件中发现了一个小米电视盒子,他惊喜喊道:“原来在这里。”然后快速地收起来,“下一次同学们还可以用”。
他就是团队无可争议的“大家长”、“大管家”。
张修军与团队学生成员
158页文件 标记收获
故事从2011年的无锡开始。一纸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的通知飞到张老师的案头。可是仅组队就遇到了难题,那时学生普遍没有参赛经历,对比赛缺乏认知。张修军从加拿大特聘教授留下的团队中选拔出3人,再左拼右凑,5人的学生团队才算成形。到无锡参赛,又因为经费紧张,团队离开主办方安排的酒店,一起住进了更便宜的青年旅社。等到颁奖典礼,大家匆匆赶到错过了开场,自以为获奖无望猫坐在会场后方,却突然被主办方请去前台入座。奖项公布,是国家级三等奖!在颁奖仪式现场,同学们激动得把他抛向空中。
从初次尝试,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8年里,从指导一个5人团队,到指导11个项目总计100余人的团队,从3教、10教4楼、10教5楼……空间的变换见证脚印深浅。时光流转,一届届学生从青涩到成熟,捧回来大量的荣誉。团队在挑战杯、创青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蓝桥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知名赛事中屡获佳绩,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0余项,其中国家级获奖43项。在他的U盘里,158页的PDF文件是多年带领学生荣获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荣誉证书合集,181页的科研论文,34页的科研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2页科研专利、科研项目合集82页,这是他和团队数年来的成绩与闪耀勋章。
青年勤学 身正为师
张修军出生于重庆南川,1992年考入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习大气探测。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后,学校购进了两台计算机,一台是老师用的“286”彩色显示屏电脑,另一台是黑白显示屏,学生要上机需提前预约。为了解一个三元一次方程,他和两名同学在机房等了一晚上。“运算速度快,好神奇!”自此以后,他对电脑生出浓厚的兴趣。那时电脑还是稀罕物,上机按2块51小时付费,他就把一个月的生活费全部投在了这上面。为了节省上机费,一个程序要在纸面上很成熟了他才在电脑上去操作。
除了学计算机,他还去“蹭课”,跟着研究生学长学,把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90年代,国内交通不发达,从南京回重庆,火车要50个小时。他索性舍弃回家团圆,安坐在南京的书桌前。上海室友说可以背诵英文词典,他就逼着自己看英文小说,从第一本的读“天书”到看到第11本,最终他把本是弱项的英语提升了,同学们还找他翻译全英文文章。大学毕业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四年的助教生涯里,他边工作边备考。冬天南京零下10多度,他坐在图书馆里复习,实在冻得受不了,才起身走走。终于,他考上了浙江大学电路系的研究生。读研期间,他总共修了40多分学分,超出专业要求的20分。还参加了浙大中控的机器人足球队,为足球机器人开发软件,也许从这里起,故事都有了源头。“参加比赛,从这里开始了”。
2003年毕业后,他一路“北漂”,两年后辗转贵阳,从技术开发人员到担任公司技术部主管。2007年,他来到成大。从业界转学界,除了职业的转变,还有生活上最深切的变化。“先干干吧,先落脚”他说服自己,寒来暑往,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光景。
张修军与2007级软工专业学生毕业合影
潜移默化 引导学生
他是勤学派,他用最朴素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爱护学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成都大学软件工程专业07级3班的王晓强家在青川重灾区,得知亲人因地震离世,当天王晓强就从学校往家里赶,那时通讯中断,身为班主任的张修军心急如焚,千方百计联系上了王晓强,叮嘱他注意安全。并在校内号召同学为王晓强募捐,并承诺同学捐多少,自己就捐多少。灾后一个多月,返校归来的王晓强不敢住宿舍楼,在校园里面搭帐篷住。张修军了解到他的异样,找他聊天疏导,关怀备至。现在王晓强已经在深圳成立信息技术公司,公司在信息安全和数据恢复方面小有成就。
张修军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老师除了上好课,更要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因此他抓住一切时机,为同学们讲事例,讲道理,告诫同学们提高大学期间的时间利用率,引导他们提升学习能力做好人生规划。
曾经班上个别同学因沉迷网游荒废学业,他和同学们约定,如果被发现在宿舍打游戏,就到操场跑5圈。同学们起初以为他说笑的,没当回事,都欣然允诺。结果当天晚上张老师就挨个检查所有男生宿舍,十几个打游戏的同学被拉到操场跑步,张老师则在身侧陪跑。跑完了,他掏腰包请同学们喝饮料,师生围坐在一起讨论时间管理和人生规划。几天后,他又到宿舍巡查……多次跑步之后,宿舍打游戏之风刹住了。
桃李不言 指路领航
信息技术学科极具技术性和前沿性,目前,学院全面实施“以科技创新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工程项目实践。为此,张修军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其中。从项目创意讨论,到开发过程指导支持,制作项目展示视频、PPT、文档,甚至买配件、团队进展时间表、答辩礼仪他都形成了文本和表格……事无巨细,10多个团队他要一一把关,这是无法计数的时间和精力。
每个暑假是紧张的备战期,他都和学生在一起。“凌晨,他带着零食到工作室给我们补充体力,陪着大家一起熬夜”“端午节他就带着咸鸭蛋、粽子到工作室和大家一起过节”“去校外参赛,他当司机把队员们送到接回。”2012级数媒专业学生,fire团队队长的熊军回忆说。学生把他的好记在心里,学生也感动着他。“没有任务的寒假,同学自愿留校做项目。熬夜家常便饭,也没有谁叫过苦。180页的手机web页面美编,一个同学全部完成……他们很给力”。他累并快乐着!
每次比赛前,张修军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打气。熊军至今对老师的两句话记忆犹新:“我们学校的学生不比985、211院校的学生差!”“拼命过,即使失败也值得”。他说:“这样的心理按摩很有作用,张老师让我们明白结果虽然重要,但过程中学到的技术和能力更加重要!”
如今熊军走上工作岗位,在深圳某科技公司成都分公司担任技术开发,回忆大学在张老师的团队里,他说“在大学参加学科竞赛一是把课堂上学习的碎片知识通过竞赛的平台整理并运用起来,二是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这个行业日新月异,一个月不学就落后了”。
“学生参与双创类学科竞赛可以提升专业思维,实践动手能力,更是在学习、创新、应变、沟通交流上的全面培养”。目前,从张老师的团队中走出的学生6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学生,4人获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许多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这个行业像一株星火,散发着点点的光亮。
“路是自己走的,我可能刚好就是那个路牌而已”。
晚秋10月,又是一年的学生学科竞赛团队招新时。因为张修军老师在学院的“明星效应”,投来的简历“塞满”了他的邮箱。每到这时,他要一一查看投来的简历,安排小组面试,确定入选人员……又一年,张老师又将开始新一轮的浇灌与守望。